试谈“有”与“无”

——城市建设要兼顾景观塑造与人文素养培育

作者:优尤有柚 润色:端木赐

 

       道德经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随。 ”在城市建设中,如果说景 观塑造是“有”,那么人文精神的培育则是“无”。城市建设要以“造景”的“有 之以为利”兼顾“化人”的“无之以为用”,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景观塑造的“有”是人文素养培育之“无”的前提和载体。城市的基本功能 就是为市民提供工作生活的实物基础。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公共设 施系统是市民衣食住行的保障,也是个人实现价值获得幸福感,满足感的前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的观感和体验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完善相应硬件设施,满足景观经济美感诉求是我们打造生活更便利、精神更 丰富,人民关系更包容的新型城市的根本前提。

       人文素养培育的“无”是城市建设之“有”活的灵魂。城市以人为本,没有 人文素养的城市只是高楼景观的无用堆砌。在城市建设中要关注市民软性的精神 需求,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角度建设市民自由活动空间。同时, 借助对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保留继续,扩展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包容性,塑造城 市的精神品格和灵魂特质。

       城市建设要结合景观塑造的“有”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无”,达到互利共生 的和谐境界。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之利, 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用”。二是要树立保护文化传承的理念,在追究商业利益 的同时,有效发掘城市文化资源,达到涵养市民群众文化素养的目的。三是要以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反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城 市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事实证明,没有城市基础景观构造,就没有人文素养培育的载体,而没有文 化内涵的城市也将失去发展建设的灵魂。而如果重视一者的同时忽略另一者,又 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

      景观塑造与人文素养培育缺一不可,必须统筹兼顾。在功能完备的城市基础 上追求魅力之都,必须改变城市旧有的发展模式,树立经济人文共生共存的发展 导向。

      景观塑造是基础,人文素养是内核,将二者有机统一更是责任。我们有理由 相信,结合“硬件设施,经济商业”已“有”之利 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 社会功能”中“无之用”的城市,也必然会达到我们一定期待的那样,让生活更 加居宜和美,让发展更加绿色、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