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与“红利”
作者:端木赐
“红线”是生命线,是生态的底线;“红利”是效益,是发展的成果和品质。 社会发展进步,既要有追求“红利”的动机和进程,又要守住“红线”的生态底 线,将“红利”与“红线”相结合,追求发展的“生态红利”,把“绿水青山” 变成生态的“金山银山”。
守住“红线”是追求“红利”前提。生态文明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 几千年来人类繁衍生息的纽带。古代先贤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自然地和谐、生态的平衡、人类的进步应是并行不悖的关系。一味的向 大自然索取,只会换来相反的结果。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 冷酷的屠夫。 ”实践表明, “唯 GDP 是举主义”的政绩工程并不能带来人类的 幸福与存在感。几千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斧斤以时入山林”,尊重生态的平 衡与可持续发展。“红线”是中国的“生命线”,是我们追求经济发展的“红利” 的最不可忽视的根本前提。
追求“红利”才能更好地保住“红线”。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亘古如一 的话题。事实上,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自我品格的完善、人的尊严与进步的体 现等都离不开人类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大自 然。更高的技术标准、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人类治理环境难题时有着无法取代的 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在治理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就值得我们 很好地借鉴。
保住“红线”本身就是一种“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金山银山” 与“绿水青山”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用绿水青山 去换金山银山,只要能有 GDP,就不去过多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第二个阶段,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保护措 施,但还只是“为生态而生态”,并没有从战略高度与哲学思维上认识生态的重 要意义。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就是人类发 展的最大本钱。倘若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景象, 再也回不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丽家乡,再也不能身临“暮 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场景时,一切的经济发展只会造成 人类自我的“逆发展”——新的异化。所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红线”本身 就是 “红利”。
事实一再证明,没了“红线”,生态环境的底线被肆意破坏,可持续发展的 目标难以实现。而失去“红利”经济发展亦会陷入停滞,社会进步的动力也会难 以为继。而如果重视一者的同时,忽略另一者,又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
“红线”与“红利”缺一不可,必须统筹兼顾。将“红线”变成“红利”, 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依靠 先进的科技与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新能源使用占比,以产业升级为契 机,带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红线”是底线,“红利”是目标,将“红线”与“红利”有机统一更是责 任。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步伐,“生 态红利”终将会显现出越来越突出的效果。把“绿水青山”变成生态的“金山银山”,不仅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 路。